Home  |  Notice   |  Contact Us  |  Equipment  |  Link
 
 
 
学术动态
站内公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术动态
喜报!我重点实验室田梅主任荣获第四届树兰医学青年奖
  作者: 加入时间:2018-1-31

做人、做事、做学问

 

 主要科研成就


       田梅教授是我国分子影像与核医学领域杰出的中青年专家,担任国际分子影像与核医学领域五大主流学会官方学术期刊的亚洲地区编辑、编辑委员、副主编。在过去20年里,针对分子影像与精准医学、细胞治疗、脑科学交叉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深入系统研究,发表英文论文90篇,主编药物传输英文专著1部、副主编全国统编教材《医学影像学》(英文版)和《核医学》。主要学术成就和贡献如下:
一、构建了多模式分子影像新技术,实现了移植细胞的时空动态可视化,为细胞治疗的在体示踪与功能分析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技术。
二、创建了基于受体-代谢分子影像方法,将非手术癫痫患儿致痫灶检出率提高40%,发现和建立了评估癫痫药物所致认知功能障碍的生物影像标志物,为儿童癫痫等脑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了新方法。
三、开拓了分子影像在脑机融合领域的创新应用,为进一步利用分子影像指导脑机融合医疗新技术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心路历程

       分子影像学是由分子生物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一门新兴学科,核医学分子影像是已经在临床工作中广泛使用的分子影像方法,主要代表性技术是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从20世纪末分子影像的概念提出开始,随着分子生物学进展和生物医学成像技术创新,分子影像与核医学在重大疾病的精准诊断与评估、新药研发与创制、新型治疗方法(如:干细胞与T细胞治疗)的疗效监测与评价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十三五”规划将生物医学成像列为“十三五”时期优先布局的10个建设项目之一,将核医学影像设备研制也列入100个大项目之一。
      从1998年进入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学习至今,我在分子影像与核医学的临床、科研和教学一线已经工作了整整二十年,我的专业学习与事业发展是融入在分子影像学科领域从开始到快速发展的国际大环境中,也非常幸运地赶上了国家重视人才和科技创新的新时代。作为分子影像与核医学领域的一线医疗科技工作者,近几年以来围绕国家卫生与健康重大科学问题与挑战,紧扣现代医学影像与精准医学、脑科学交叉领域的国际科学前沿,特别是在分子影像与脑功能性疾病、脑机融合等交叉领域共性的关键科学问题,展开了深入和系统研究工作。
一、构建了基于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分子影像的评价方法,实现了脑内干细胞的时空动态在体示踪与功能评价,为细胞治疗的在体示踪与功能分析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技术。
       创建了干细胞快速诱导表达内源性多巴胺 D2受体(DRD2)的新型PET分子影像细胞示踪方法技术,实现了基于PET多巴胺受体显像技术的脑内移植神经干细胞的活体、实时、动态、可视化追踪与治疗评估新方法,解决了传统影像不能活体示踪移植后细胞,传统显像剂不能透过血脑屏障等多年来的国际难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现了干细胞联合中药协同治疗缺血性中枢神经损伤,探索了中枢神经损伤后的细胞治疗、神经保护新机制,对干细胞的转化研究与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功能评价方法。系列成果发表在国际分子影像与核医学领域顶级期刊,并作为研究前沿和亮点,被专门配发长篇专题评述,正面报道和评价系列研究发现。应邀担任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干细胞标记顾问专家(中、美、英、德、荷五人专家组),撰写国际临床指南与规范。
二、创建了基于受体-代谢PET分子影像方法,将非手术癫痫患儿致痫灶检出率提高40%,发现和建立了评估癫痫药物所致认知功能障碍的生物影像标志物,为儿童癫痫等脑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了新方法。
      目前诊疗中常用的传统影像设备包括超声、CT、核磁等技术一般都只是给出解剖结构图像,例如:某种病变的大小、位置等信息,而分子影像则能通过对某种分子的成像,显示病变部位的代谢与功能情况。目前该技术在脑科学与脑疾病方面,具有不可替代作用。通过建立基于功能代谢与受体的PET多模式分子影像的临床评估方法,为非手术治疗癫痫患儿预后信息和治疗方案的制定与调整,提供了客观可靠的影像技术手段。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癫痫最常见的共患病--认知功能障碍,发现并建立了基于PET神经受体分子影像的生物影像标志物,为提高癫痫患儿认知功能障碍的精准诊治,提供了重要的影像学方法。同时也为脑认知功能相关的其他脑疾病的无创、在体、时空动态功能改变可视化、精准评估提供了客观科学的新技术。系列成果发表在国际分子影像与核医学领域顶级期刊,并作为研究前沿和亮点,被专门配发长篇专题评述,正面报道和评价研究发现。
三、开拓了PET分子影像在脑机融合(Brain-Machine Interface或Brain-Computer Interface)领域的创新应用,为进一步利用脑机融合新技术实现脑机融合与康复应用,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针对目前脑机融合领域的行为控制难点,首次将PET分子影像引入计算机控制的动物机器人,深入研究了电刺激大鼠丘脑腹后内侧核(VPM)引起转向行为的关联脑区,发现了电刺激VPM引起大鼠可以直接控制转向行为的功能性调节机制,为深入研究动物机器人自动导航方法和智能增强中的互适应学习模型,建立了新方法和新策略。该研究的重要性在于,通过PET分子影像实现并揭示了生物智能系统与机器智能系统的融合及其相关作用机制,对神经康复和生物机器人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针对分子影像与脑科学交叉领域的共性关键问题,我们建立了无创、在体、实时、时空动态可视化的新型核医学分子影像技术和方法,实现了从分子水平无创示踪细胞与脑功能变化,在技术上不断突破与创新,构建和拓展了核医学分子影像在脑功能与脑疾病研究方面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对脑功能与脑疾病的在体研究有重要示范推动作用,促进了我国核医学分子影像技术的跨越和进步,对精准医学和脑科学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基于以上工作,我也荣幸地成为核医学分子影像领域第一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应邀担任国际核医学与分子影像领域五大主流学会官方期刊的编辑委员和副主编,以及英国《柳叶刀》杂志编辑顾问。应邀在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做特邀学术报告,以及世界分子影像学会、美国核医学会等权威学术会议做特邀主旨报告或担任分会主席。应邀担任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干细胞标记五人顾问专家组成员,撰写国际临床指南与规范,积极拓展了我国核医学分子影像的国际影响。
       为了主动适应国家今后的医疗发展形势,为分子影像诊疗培养充分的人才队伍,我在浙江大学医学部还承担着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留学生、硕士班、博士班的教学任务,让同学们掌握先进的分子影像诊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现在我带领的浙江大学核医学分子影像学科,正在成为青年才俊报考的一个热门方向。我相信分子影像将成为医疗健康领域中一个重要发展方向。通过无创分子影像,可以及早地预测、预防,早诊早治,特别是在精准医疗和脑科学方面,分子影像将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加入这个领域,为人类健康发展共同努力。

         面对新时代、新征程,“双一流”建设已经启航,建设科技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也为分子影像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使命光荣,时不我待。今后要继续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开拓进取,抢占世界科技竞争先机,为国家建设全面小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07-2024年© 浙江省医学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版权所有
zhejia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Medical Molecular Imaging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0131    |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09063959号-2